灸法能疏通經絡、調和營衛(wèi)、補益氣血、調和陰陽、協調臟腑,從而達到預防、強身、抗衰老和治療的目的。
(一)溫通經脈行氣血
《靈樞?本藏篇》說:“經脈者,所以行氣血、營陰陽、溺筋骨、利關節(jié)者也?!睔庋\行循經脈流行,方可營運周身,濡養(yǎng)機體,而灸法其性溫熱,可溫通經絡,促進血液運行。恰如《素向·刺節(jié)真邪論》說:“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調,弗能取之?!睔庋\行具有遇溫則散,遇寒則凝的特點,艾灸則以溫熱通經脈而行血氣。
(二)培補元氣,預防疾病
灸法有強壯元陽、防治疾病的作用,《扁鵲心書》曰:“夫人之真元,乃一身之主宰,真氣壯則人強,真氣虛則人病,真氣脫則人死,保命之法,艾灸第一。”艾為辛溫陌熱之藥,以火助之,兩陽相得,可補陽壯陽,其元充足,則人體健壯,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,故知艾灸有培補元氣,預防疾病之作用。
(三)健脾益胃,培補后天
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,《針灸資生經》中云:“凡飲食不思,心腹膨脹,面色萎黃,世謂之脾腎病者,宜灸中脘?!痹谥须涫┚?,可以溫運脾陽,補中益氣。常灸足三里,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,增加人體對營養(yǎng)物質的吸收,濡養(yǎng)全身,還可達到防病治病,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功效。
(四)升舉陽氣,密固膚表
《素問?經脈篇》云:“陷下則灸之”。氣虛而下陷,則皮毛不任風寒,清陽不得上舉,因而衛(wèi)陽不固,腠理疏松。常施灸法,可以升舉陽氣、密固肌表、抵御外邪、調和營衛(wèi),起到健身、防病治病的作用。
能籠統地說針刺是通過活血來治療疾病。
化痰飲:針刺后痰少了、口干緩解,于是有些書就寫哪些穴位能夠化痰、生津止渴,其實這些著作只是記錄了表面的效應,而內在的機理并沒有說明。針刺如何化痰、生津止渴?針刺后并不能從針里加入津液或者去除痰飲。
補瀉臟腑:針內無氣血、精微等,并不能直接給予臟腑氣、血、精微等物質營養(yǎng),所以針刺不能直接補臟腑。同時,扎針后有針眼,但臟腑的氣、血、精微等也不會隨著針眼跑掉,所以針刺也不會直接瀉臟腑。
補瀉陰陽:針中無陽,不能補陽;針中無陰,不能滋陰;針中無邪氣,不會損傷體內的陰氣、陽氣。所以針刺補瀉陰陽的說法也值得推敲。
以上說法都不準確,也未能觸及針刺的實質。那么針刺到底是如何起效的,首先要了解一下機體的聯系系統。
人體的五大聯系
人體確切地說是連貫、自成系統的一種聯系。機體各部從聯系上劃分可分為衛(wèi)脈、血脈、毗連脈、極聯聯系、層連聯系。
衛(wèi)脈:即神經系統。
血脈:即血管系統,包含淋巴系統。
毗連脈:神經、血管周圍緊密連接的組織。
極聯聯系:極與極之間聯系系統,如上下極、前后極之間。比如痔瘡,上層系帶有結節(jié),如果劃破,痔瘡就輕松了,甚至好了。這就是運用上下極之間的聯系治療疾病。
層連聯系:層與層之間的聯系系統,如膚層、皮層、皮下層、肌肉層、骨骼層、臟器層之間的聯系。刮痧時刺激的是皮膚層,卻也能治療臟腑的疾病,就是運用的皮膚層與臟器層之間的層連聯系。
針刺的作用
有了上文的知識基礎來理解針刺治病的原理就容易多了。針刺主要有以下四個作用:
以“痛”治療:針刺首先產生疼痛,疼痛的刺激到最后疼痛或者不適消失,就是個從“痛”到“耐受”疼痛或者不適的過程。
調神:當你關注疼痛的時候,它就變得敏感,不關注的時候就不那么敏感了。大家可能都有類似的體會。針刺后,針刺的局部產生疼痛,就轉移了對原來疼痛部位的關注,這樣就緩解了原來疼痛,所以針刺通過調神來治療疾病。
調衛(wèi)脈:針刺后使疼痛介質,就是引起疼痛的化學物質消耗了,疼痛就減輕,感覺閾值就提高,也就是說,原來針刺非常敏感,然后再針刺就不那么敏感了。所以說針刺首先是疼,然后疼痛介質少了,就不那么疼。
調血脈:針刺局部后,首先針周圍變白,緊接著就變紅了,而且紅暈會向周圍擴展。這就是針刺對于血脈先收縮血管,然后繼發(fā)擴張血管的效應,調節(jié)了血脈。
自適應:針刺后疼痛,機體為了適應這種疼痛,從而調動、協調了周身的力量。這種自適應能力,以及調動、協調的能力就是正氣。正氣足,則適應快,緩解迅速;正氣不足,則反應緩慢,治療效果不好。
概括一下,就是針刺后首先產生疼痛,同時轉移對于軀體原來不適的注意力,消耗了疼痛介質,提高對于疼痛的閾值,局部刺激導致血管收縮繼發(fā)擴張充血,通過機體毗連脈、極聯組織聯系、層連聯系使機體產生自適應(自愈)反應,調節(jié)氣、血、陰陽、津液、臟腑功能至正常。所以基礎是機體的自適應能力,也就是我們說的正氣,正氣足、調節(jié)就迅速,疾病恢復就快;正氣虛,反應慢,效果就差。
以上是針刺治療疾病的原理,但針刺不同的穴位其治療效果是不一樣的。同一穴位可以治療很多部位的疼痛,同一疼痛部位可以用不同的穴位治療,這是非特異性止痛現象。同一穴位只對某些疼痛效果好,對另一些疼痛效果差;還有某個疼痛只對某一穴位反應最為敏感,這是特異性止痛現象。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