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中藥大全

地黃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m.083500.cn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7-29 08:41:52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【中藥名】地黃 dihuang

地黃

【別名】生地、懷地黃、鮮地黃、生煙根。

【英文名】Rehmanniae Radix。

【來源】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。
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25~40厘米,全株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。根肉質(zhì)肥大,呈圓柱形或紡錘形。基生葉叢生,倒卵形至長橢圓形,長3~10厘米,寬2~4厘米,先端鈍圓,基部漸狹下延成柄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鈍齒,葉面多皺縮。花排列成稀疏總狀花序;花萼鐘狀,5裂;花冠寬筒狀,先端5淺裂,略呈二唇狀,長3~4厘米,暗紫色,內(nèi)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;雄蕊4枚,2強;子房卵形,2室,花柱單一。蒴果卵形或卵圓形,先端尖,具宿存花柱和宿萼。種子多數(shù)?;ㄆ?~6月,果期7~8月。
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栽培者以河南產(chǎn)量最大,質(zhì)量最佳,銷全國并出口。此外,遼寧、河北、山東等地的野生地黃作鮮生地入藥。
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,除去蘆頭、須根及泥沙,鮮用;或?qū)⒌攸S緩緩烘焙至八成干時,捏成團塊,再烘焙至內(nèi)部顏色變黑、質(zhì)地柔軟,外皮變硬。前者習(xí)稱“鮮地黃”,后者習(xí)稱“生地黃”。

【藥材性狀】生地黃:多不規(guī)則團塊或長圓形,中間膨大,兩端稍細,有的細小,長條狀,稍扁而扭曲,長6~12厘米,直徑3~6厘米。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,極皺縮,具不規(guī)則的橫曲紋。體重,質(zhì)較軟而韌,不易折斷,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,有光澤,具粘性。無臭,味微甜。 鮮地黃:紡錘形或條狀,外皮薄,表面淺紅黃色。肉質(zhì),易斷,斷面皮部淡黃白色,可見橘紅色油點。余同生地黃。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生地黃:性寒,味甘。歸心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、腎經(jīng)。鮮地黃:性寒,味甘、苦。歸心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、腎經(jīng)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生地黃:清熱涼血、養(yǎng)陰、生津。鮮地黃:清熱生津,涼血,止血。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。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生地黃:用量9~15克。鮮地黃用量加倍,水煎服。生地黃:常用治熱病舌絳煩渴、陰虛內(nèi)熱、骨蒸勞熱、內(nèi)熱消渴、吐血衄血、發(fā)斑發(fā)疹。鮮地黃:用于熱病傷陰,舌絳煩渴,溫毒發(fā)斑,吐血,衄血,咽喉腫痛。

【藥理研究】藥理實驗證實,能提高免疫功能,有降血糖、抗腫瘤、抗過敏、保護心血管系統(tǒng)、抗真菌、止血、抗彌漫性血管內(nèi)凝血和抗炎免疫等作用。

【主要成分】含地黃苷、二氫梓醇苷、桃葉珊瑚苷、麥角甾苷、5-羥甲基糠醛、酪醇、梓醇、梓醇苷和多種氨基酸等。

【使用禁忌】脾虛泄瀉、胃寒食少、胸膈有痰者慎服。
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陽明溫病,無上焦證,數(shù)日不大便,當(dāng)下之,若其人陰素虛,不可用承氣者:元參30克,麥冬(連心)24克,細生地黃24克。水八杯,煎取三杯,口干則與飲令盡。不便,再作服。(《溫病條辨》增液湯)

②治血熱尿血:生地黃6克,黃芩(炒)15克,阿膠(炒)、側(cè)柏葉(炒)各3克。上水煎,食前服。(《赤水玄珠》生地黃散)

③治中風(fēng)四肢拘攣:干生地黃、甘草(炙)、麻黃各30克,去節(jié)。上為二咀,用酒三升、水七升煎至四升,去渣,分作八服,不拘時,日進二服。(《證治準(zhǔn)繩》地姜湯)

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熱:干生地黃、龍腦、薄荷等分為末,冷水調(diào)下。(《孫兆方》)

⑤治妊娠漏胎下血:干姜(炮)30克,干生地黃(切,焙)180克。上二味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張氏醫(yī)通》干姜地黃散)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